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泰博医疗 > 行业新闻 >

一年200万吨医疗垃圾 互联网+能否玩转医废市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03 转至微博:

  医药网8月29日讯 医疗保健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医疗废物的显著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发达国家每张病床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约有0.5kg,而发展中国家每张病床每天可以产生0.5-2.5kg医疗废物。美国每年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约为260万吨,而印度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就达到了500吨。
 
  越来越多的医疗废物在全世界范围内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挑战。不过,医废虽“废”,却“有利可图”,巨大挑战的背后是医疗废弃物处理和管理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TMR)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医疗废物管理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亿美元,按照5.1%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23亿美元。
 
  我国医疗废物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1.产量逐年快速增长
 
  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大型外科手术的人次增多,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医疗废物来源广泛,很难准确、严格地统计产生量。前瞻产业研究根据医疗机构的病床数、病床使用率以及单位病床平均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量估算,中国2018年的医疗废物总产量可能会突破206.01万吨,医疗废物市场规模将达到76.9亿元。预计到2023年,医疗废物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07.37亿元,同时产量达到249.56万吨。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动脉网整理
 
  2.江浙粤产量领跑全国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214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72.1万吨,处置量72.0万吨,大部分城市的医疗废物处置率都达到了100%。
 
 
  医疗废物产量前三的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
 
  214个大中城市中,排名前10位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为23.3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2.3%。其中,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达到了46144.0吨,其次是北京、成都、杭州和广州,产生量分别为33100.0吨、23455.7吨、23400.0吨和22688.9吨。
 
 
  截至2016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322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用于处置医疗废物(305份为单独处置医疗废物设施,27份为同时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设施)。2016年,全国医疗废物持证单位实际经营规模为83万吨。
 
  目前,中国医疗废物处理市场的潜力在持续上升,部分环保已投入到医疗废物处理行业当中。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疗废物处理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活跃度不高,时至今日行业领跑者仍不清晰。
 
  医废行业发展受技术和监管限制
 
  1.技术落后、处理模式单一
 
  医疗废弃物的产生量在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剧处理医疗废弃物的压力。对于大量产生的医疗废物,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小规模焚烧或卫生填埋。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政策文件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强调,需要考虑医疗废物焚烧带来的颗粒物、重金属、酸性气体、一氧化碳、病原体、二恶英等风险,以及垃圾填埋可能引起的水源污染问题。事实上,许多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步淘汰医疗焚烧炉并探索不产生任何二恶英的技术。美国、爱尔兰、葡萄牙、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已完全关闭或暂停医疗废物焚烧炉。
 
  目前,我国沿用的仍然是2003年推行的以集中焚烧为主的单一处置模式。但是,建设一个危废集中处置中心,不但选址困难、资金投入大,而且审批和建设时间长,这让许多致力于危废处置的企业望而却步。所以,期望集中处置产业解决医疗垃圾积压的难题在短时间内显然不现实,在偏远城乡就更不可能了。
 
  可以预见,医疗废物产量每年在迅速增长,如若继续按照传统单一的集中焚烧处置,而不是探索新的更加多元灵活的模式来解决,未来的医废处置行业负荷率只会越来越高,由医疗废物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
 
  2.监管不力、乱象频出
 
  除了医废处理技术水平落后外,由于政策欠缺、监管不严,我国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漏洞,出现了卖给回收小贩、随意丢弃、混入生活垃圾等乱象,甚至还催生出很多“黑色利益链”。
 
  
我国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现状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监管松散,源头失守。医疗废物从产生到集中处置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先后要经历科室分类、打包、暂存、院内转运、集中贮存、院外转运、终端处置等环节。医疗机构与清运部门(多为保洁公司或物业公司)缺乏协同工作,忽视了医疗废物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监管,期间难免有人会受利益驱使,进行私藏倒卖。
 
  需加强行业规范,引进替代技术
 
  那么,面对因医疗废物监管不力和处理技术落后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医废物倒卖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依赖更加健全严格的新政策和更加方便先进的新技术。
 
  早在2003年我国就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各地实现专人负责制,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全程严格监管,建设集中处置中心集中焚烧处置医疗废物,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加工医疗废物。
 
  到2012年10月8日,环保部发布印发《“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采取非焚烧的技术路线处置医疗废物。
 
  2017年9月,国家卫计委、中宣部、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表示,到2020年年底,所有医疗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现准确分类投放、暂存,并与各类垃圾回收单位按分类进行运输、处理。
 
  未来国家应该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快医疗废弃物处理措施和处理标准政策的制定,加大强制实施力度,并鼓励行业内社会资本进入该行业,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在技术层面,国家鼓励采取非焚烧的技术,那么我们就应该引进或开发更多的替代技术,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化学法、电磁波灭菌法、热解法、等离子体法、微波消毒处置技术等。
 
  其中,蒸汽灭菌(或高压灭菌)是最常用的替代治疗方法,可用于处理高达90%的医疗废物,并且易于扩展以满足任何医疗组织的需求。微波消毒处置技术是最先进的技术,通过引入由微波能量产生的湿热和蒸汽来进行处理。典型的微波处理系统包括处理室,微波能量从微波发生器引入处理室。
 
   “互联网+医疗废物”,基于物联网的医废信息化监管
 
  尽管国家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管力度却不够,致使医废处理漏洞频出,违规和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整个医疗废物处理行业发展缓慢。
 
  传统的监督方式主要依赖监督人员,他们驻点在各个医疗机构,检查医疗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登记过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医疗废物”的新型处理模式,通过医疗废物智能收集,在线系统紧盯处理全程,实现全过程、无死角监管。
 
  这种智能化、信息化的监管方式正成为现下最有效的监管手段,并逐步在全国推广。
 
  如:2017年上半年,苏州启动“互联网+”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项目,通过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平台和手机APP等科技手段,可追溯医疗垃圾处理全过程。
 
  2017年2月底,苏州市政府出台“卫士531行动计划”,提出建立现代卫生计生综合监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医疗卫生重点环节进行在线监管、全程追溯。到2017年年底,苏州姑苏区240家医疗机构将完成在线监管试点,2020年实现全市覆盖,以解决受人力、物力限制所出现的监管盲区。
 
  另外,为破除医疗垃圾监管盲区,贵阳市从2017年年底开始,借助大数据试点医疗废物条码跟踪管理。在该模式下,医疗垃圾经分类称重后,在转运到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置。不仅简化了中间的反复程序、减少人力物力,还实现从源头至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由此可见,牵手物联网,借助大数据的力量,通过医废产生数据采集、交接记录、院内流转路线监控、医废仓库库存监控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健全医废院内流转追溯机制,让每一件医疗垃圾都登记在册、有据可查,使其处于可控、可管状态。
 
  同时,卫生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等应与医院感染部门密切配合,构建“数据对接+联合监管”的一体化监管平台,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实现医废从临床科室产生、院内流转、集中收集转运、末端统一处置的数据闭环,形成在线监测和追溯留痕的接轨,真正实现一体化,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如此一来,一方面,防止医疗废物流入非法市场,斩断黑色产业链;另一方面,还填补了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松散、源头失守等漏洞。
 
  注:文中如果涉及动脉网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