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泰博医疗 > 行业新闻 >

新药十年未批一个 专家:干细胞成果转化该“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10 转至微博:

  医药网2月6日讯 通过临床试验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干细胞药物,早日为无药可治、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服务,既是干细胞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也是患者的热切期盼。但是,谈到这个话题,业内人士莫不摇头。
 
  据了解,我国早在2004年12月就由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下发了第一个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但至今没有一个获准上市,而国外已有8个干细胞新药(制品)用于临床。与此同时,新的干细胞临床研究3年前被卫生主管部门联合叫停,业内人士苦苦等待的新规至今尚未出台。
 
  专家们指出,10年前我国的干细胞新药研发与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临床前的基础研究也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干细胞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我国至今没有1个干细胞药物获准上市,国外已有8个实现临床应用
 
  据了解,早在2004年12月,我国第一个干细胞创新药物——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发申报的“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就拿到了国家药监局(SFDA)颁发的一期临床试验批件。当时,科技部、卫生部还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消息,称我国成体干细胞基础及新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6年4月,该药物获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在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完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后,该药物的三期临床试验申报材料在2008年9月提交到SFDA,到目前还没有下文。
 
  除2005、2006年有另外两个干细胞药物拿到临床试验批件之外,8年来国内申报的其它干细胞药物都没有一个获得临床批件。
 
  相比之下,国外“收获颇丰”。据介绍,目前国外已有8个干细胞药物(制品)获准用于临床应用,其中韩国在2011、2012年就有3个干细胞新药获准上市。
 
  我国的干细胞药物审批为何这么慢?
 
  据方恩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丹博士介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新药评审力量太薄弱、审批任务太繁重,很难改变评审缓慢的局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专业审评人员不到100人,从事生物药物审批的只有几个人,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生物药物评审人员有1100多人。另一方面,是审批流程中外有别。美国采取的是备案制,如果30日内申报的新药没有及时得到FDA的回馈通知,就默认药物可以进入相应的临床实验阶段;而且,只要上一期临床试验没出现大问题,无需申报就可进入后续临床试验。我国实行的是审批制,不管等多长时间,只要拿不到批件就无法开展临床试验;同时,我国是逐期审批,每期临床试验都得审批,每次审批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
 
  相关监管政策滞后,干细胞临床研究多年停步不前
 
  据专家介绍,根据不同的种类,干细胞临床研究、治疗可以“两条腿走路”:一类按新药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试验,上市后用于临床;一类按医疗技术走,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在有资质的开展临床研究,成熟后用于治疗。
 
  2007年前后,我国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与美国不相上下,处于世界前列。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行政主管部门对干细胞制品研发和临床应用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干细胞研发由此放缓。
 
  据了解,2009年5月,卫生部出台文件,把干细胞划为需要严格管制的“第三类治疗技术”,认为其“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令人费解的是,此后相关配套措施一直没有出台,一些和单位暗度陈仓,干细胞治疗出现了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
 
  为此,卫生部于2011年10月发布文件,要求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和应用采取多个措施强化监管。其后不久,卫生部又下发《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要求停止在治疗和临床试验中试用任何未经批准使用的干细胞,并停止接受新的干细胞项目申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