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泰博医疗 > 行业新闻 >

2014年医疗变革年:重塑医疗服务体系启幕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03 转至微博:

  医药网1月1日讯 变革是2014年整个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核心主题,而这其实是新医改历经五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所塑造的崭新趋势。
 
  新医改自2009年全面启动,解决中国老百姓长期以来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革所触及到的关键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则集中体现在公立医院改革和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上。
 
  起步阶段自然艰难。由于改革迟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舆论当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甚至“改革失败论”开始频频出现。但这一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改革共识的凝聚以及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全面审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而且是多样化的医疗需求,重塑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直到2013年9月底,《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的出台将此前的种种积累促成质变。
 
  “40号文”刚刚出台不久,不少观点仍然认为,资本市场的狂欢不过医疗产业8万亿前景刺激下的“一时兴起”。但进入2014年以来,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变革正发生在各个领域,并向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传统医疗格局发起了有力的挑战。
 
  许多因素在发挥作用,包括宏观改革的持续深入、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医疗群体的意识觉醒,以及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或许这场变革应该看作医疗体系“里应外合”共同促成的大势所趋。而40号文更多可能只是这场变革的“催化剂”。
 
  正是基于长期的积累,这场发端于2013年末而成长于2014年的变革显得更为成熟和稳定。实践正在取代从前空泛的争论。
 
  有关中国医改“行政化”、“市场化”的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新世纪的头十年。这让医改路径摇摆不定。尽管这种争论延续到了新医改,但是在进入2014年之后,争论逐渐淡出主流舆论。取而代之的,是医疗服务市场当中的各个主体主动寻找和探索自己所应有的定位和切入点。
 
  是专科还是综合,是高端还是基本,是连锁化还是集团化,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无论是已经处在医疗行业当中,还是打算进入医疗行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清晰。
 
  实际上,就连公立医院都已经越来越明白,政府财政养不起这么多医疗机构。在规模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采用更为灵活的机制可以更大限度的激发自身在优质品牌和医疗资源方面的潜能。在政府的层面,包括北京、上海等多个地方甚至积极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2014年医疗服务市场这场变革的根基相比以往更为稳固。也许就意味着这场变革将有可能走得更深更远,直到最终成功。
 
  当然即便如此,2014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所发生的一切变革都只是开始。所有曾经存在的困难,今天依然存在。所有从业者都十分清楚,如今泥沙俱下的医疗健康产业迟早要面对洗牌的那天。所以,就算迈进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大门,挑战依旧存在,甚至更加艰巨。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从前零星、分散的尝试正在逐渐成长和汇聚。越来越多人的加入,也正在将这种汇聚起来的探索变成势不可挡的趋势。真正的变革由此发端,或许正是2014年之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最大的意义。
 
  第一部分:
 
  重塑医疗服务体系
 
  1.公立医院改制
 
  2014年,公立医院改制的案例仍然不多。但不可否认,在当下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公立医院改制都将是核心议题。
 
  国家医改政策越来越明确推动公立医院改制。40号文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都已提出,确定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这意味着,决策部门已经开始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公立医院改制。
 
  对社会资本而言,公立医院所具备医疗资源、区域品牌乃至文化传统都极为难得。这些前提条件的具体,可以帮助社会办医化解当前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的优势互补,能够真正给现有医疗格局带来改变。
 
  不过,存量改革无疑将触碰旧有体制和利益格局,难度巨大。而且过往的失败案例无不让人印象深刻。但意外的是,社会资本对公立医院改制仍旧表现出了足够的医疗和持续的热情。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正在一点点的积累。
 
  2.国有企业医院改制
 
  相比公立医院的改革,国有企业医院改制显得更为庞杂。
 
  经历了前一轮国企改革的剥离之后,国有企业医院有些已经改制,有些尚未改制,有些则面临二次改制。而且由于在医院属性、管理体系上的扭曲,企业医院也一直面临着处在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之间的尴尬和暧昧。
 
  正是这种模糊不清,更让企业医院改制迫在眉睫。一方面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正在不断压缩企业医院的生存空间,而另一方面,企业医院自身资金的短缺也使医院发展面临困境。
 
  相较公立医院,企业医院的制度更为灵活,已有的改制形式也更为多样,包括体制改变,由从属于企业的职工医院转交由政府管理,或者成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但仍保持公有制形式;机制改变,医院的部分所有权转让给社会资本,使医院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非营利性医院;所有制改变,医院的产权整体转让给个人或私营资本,或者通过股权认购的方式转由内部职工持有。
 
  在这个框架下,企业医院改制的具体操作模式则更为复杂。
 
  有的人财物整体移交地方政府,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多见于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纺一、纺二医院;有的则由地方政府托管,医院仍自收自支,铁路系统医院大多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则是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建,比较典型的是山西晋城大医院。如果在剥离后无法获得来自政府的庇护,企业医院则或者经过改编成为大学附属医院,或者进行市场化改造,如引入社会资本、企业股份制改造、转型成为营利性医院等。已经寻着出路的企业医院,不少仍然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等待二次改制。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医院的改制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尤其是理清政府、国企、医院以及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